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发布2025年度创新生态建设计划“科普与科技传播”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3-27        浏览量:10

各杏运(部)👨🏽‍🚀:

    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25年度创新生态建设计划“科普与科技传播”项目申报指南。

 

  一、征集范围 

  专题一、科技传播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方向1.科技传播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以构建专业化科技传播理论体系为目标,组建由项目负责人牵头,整合相关领域专家成立跨学科团队。分析国内外科技传播领域的前沿理论与产业创新案例,明确当前研究空白🧉👯;重点研究科技传播规律🫳🏿、科普产业转型路径、公众科学行为模式及其对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机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建立符合上海实际的科技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策略♾。 

  考核指标: 

1.组建不少于10人的跨界融合的科技传播专家队伍🙋🏿‍♂️,举办科技传播学术研讨活动不少于4次🧜🏿‍♂️。 

2.培养科技传播方向中级职称及以上人才不少于3人,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技传播研究成果不少于5项。 

3.面向全市相关专业人群开展能力培训,参与人数不少于500人🧘‍♂️🤵🏽‍♀️。编写理论研究方法指南不少于1部并应用于培训等。 

4.公开出版一套(本)相关主题书籍🌡。 

  执行期限:202561日至20275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拟支持不超过2项。 

  申报主体要求🗽: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需提供科技传播理论研究学术成果。 

  方向2.科技传播专业课程设置 

  研究内容:面向全日制高校学生以及在职教育培训学员,开发科技传播素质教育课程,提升科技传播研究与实践能力。课程内容须涵盖科技传播前沿理念💇‍♀️、科学家精神传播实践、科普表达技巧🧑🏽‍💼、科技成果可视化实践👨‍🦲、科普作品创制方法、公众参与及公众影响科学研究的设计等🙃,并结合文案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 

  考核指标🤹🏽‍♂️: 

1.课程不低于24个课时,每课时不低于40分钟,课程成果包括教案、教学PPT👮🏿‍♂️、短视频🙋🏿、课程实录。课程线上推广累计点击量不低于10万人次。 

2.明确本单位的1个线下教学实践点。线下实践教学不低于24个课时,参与总人数不少于1000人次⤵️。 

3.举办科技传播能力建设主题活动不少于4场🧏🏼,线上线下参与总人数不少于1万人次🙎。 

4.公开出版一套(本)科技传播相关主题书籍或教材。 

  执行期限:202561日至20275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拟支持不超过6项。 

  申报主体要求🫳:高校、科研院所、教育培训事业单位。已有“科技传播能力体系建设”类在研项目的单位不接受申报😳。 

  方向3.科创教育 

  研究内容:依托申报单位现有科创教育品牌基础,组建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多学科科普团队,汇聚科技、教育⛈、艺术、心理等领域的专家资源🚣🏿‍♂️🔄,推动跨界融合创新。通过系统研究高新技术在校外科创教育中的应用,面向不同群体构建全链条教育体系🫸,重点探索特定群体科学素养培养路径、科学家精神融入机制及科技知识终身学习模式。持续深化品牌建设👈🏻,同步总结提炼科创教育实践经验规律并进行成果发布👩🏿‍🦳。 

  考核指标: 

1.组建不少于20人的跨界融合的科创教育专家队伍🥩💜,每位专家需参加线下研讨会或培训会不少于1次↔️。每年举办科创教育沙龙活动不少于2次。 

2.研究总结相关学科或特定人群科普经验规律并发表研究成果。 

3.培养科技传播方向中级职称及以上人才不少于3人。 

4.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牵头与6家及以上本领域单位合作,面向合作单位☁️、全市科学老师🤳、科技辅导员等专业人群开展能力培训,线上线下参与人数不少于500人次。编写并发布行业内科创教育行动指南不少于1部👮🏿,并应用于培训等💊。 

5.策划实施线下科普活动不少于10场,单场活动时长不低于90分钟,线下活动受众不低于2000人次。“上海科技节”和“全国科普月”期间举办科普活动。 

  执行期限📻:202561日至20275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拟支持不超过8项。 

  申报主体要求🤵🏻:经市科委认定的上海市“示范性科普场馆”和“基础性科普基地”🎂,以及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可以申报。 

  方向4.健康科普 

  研究内容★:以申报单位现有健康科普平台为基础👨🏿‍🎤,组建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多学科协同团队,整合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艺术传播及心理学等领域专家资源,形成跨领域知识共享机制📩。重点围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预防、筛查、早期干预等),重点针对儿科服务、精神卫生服务优化以及体重管理等领域开展专项研究🚟。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健康知识精准传播中的应用模式🕵🏼,构建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健康科普实践体系。 

  考核指标🫰🏼: 

1.组建不少于20人的跨界融合的健康科普专家队伍,每位专家需参加线下研讨会或培训会不少于1次。每年举办健康科普沙龙等活动不少于2次。 

2.研究总结单一疾病或特定人群相关科普工作的经验规律并发表研究成果🧠。 

3.培养科技传播方向中级职称及以上科普人才不少于3人🧦。 

4.通过与不少于10家本领域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机制,面向合作单位及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科普能力培训,线上线下参训人数累计不低于5000人次🏌🏼‍♀️。编制并发布健康科普行业行动指南不少于1部🔯,将指南内容纳入培训课程体系并组织实施🤜🏻。 

5.策划实施线下健康科普活动不少于10场💁🏻‍♂️,单场活动时长不低于90分钟,线下活动受众不低于2000人次🧑🏻。“上海科技节”和“全国科普月”期间举办科普活动。 

6.项目产出成果需在科普交易专板等科普交易平台完成公开挂牌🦬,挂牌的起始日期应在立项之后。 

  执行期限🛌🤴:202561日至20275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拟支持不超过5项。 

  申报主体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市级公共卫生机构、区域医疗中心可以申报。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持有健康科普账号单一平台粉丝量超过50万👨‍👧。 

  限项规则🔏:同一单位同专题限申报一项😴。 

  方向5.学会科普 

  研究内容:打造学会科普品牌,开展相关学科领域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知识的普及🈶,策划学会科普活动方案,发动学会成员单位广泛参与实施。科普品牌特色鲜明🪷,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兼具科学性🚸、专业性🫳🏿、趣味性🚣🏽‍♂️,贴近百姓现实需求🧘‍♀️。 

  考核指标🪹: 

1.举办系列线下活动不少于12次🤸🏽‍♀️,参与人数不低于2000人次。 

2.制作符合新媒体风格的主题科普视频不少于10个,每个6分钟以上,总播放量不低于50万人次。 

3.制作6课时以上课程课件1套,每课时需包含两个科学互动实验,线下教学受众不低于500人次🧑‍🎨。 

4.围绕本领域,梳理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编写面向学会行业领域内从业人员的科技传播行动指南或指导手册不少于1套🧏🏿‍♂️,研究总结相关经验规律并发表研究成果。 

5.“上海科技节”和“全国科普月”期间举办科普活动。 

  执行期限:202561日至20275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拟支持不超过6项。 

  申报主体要求: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学会🤼‍♀️、协会、研究会🧏🏽‍♂️。 

2.提供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项目申报推荐函。 

3.没有在研的“学会科普”项目😭。 

  方向6.青少年科创教育培养 

  研究内容👩‍❤️‍💋‍👨:确定一个具体学科领域🥨,并针对初中及高中阶段青少年群体🫸🏻,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通过设计并实施一套系统培养机制🏌🏼‍♂️,促进形成区域性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 

  考核指标: 

1.申报主体依据自身特色学科,与2所高中展开合作并签署合作协议。高中出具书面同意书🦽👨🏽‍🦲,并推荐同区至少1所初中参与。合作聚焦科创人才初高中接续培养👬、学校科技教育特色打造,覆盖学生不少于200名。 

2.为每所合作中学各配备1名科学副校长🤸🏽‍♂️,由正高职称课题组长兼任👨🏼‍💼,聘期不得少于3年。 

3.在合作中学定期开展科普课程,每学期至少4节👇。每节课不少于3个科学互动实验或实践项目。 

4.为合作中学制定青少年科创培养方案,方案中应包含不少于10个科学探究课题。 

5.为合作中学的相关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提供不少于4次培训👨‍❤️‍👨,同时制定科技教师工作考核与交流机制。 

6.对科创教育一体化培养、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形成至少1份研究报告。 

7.在“上海科技节”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节”期间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执行期限:202561日至20275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拟支持不超过6项。 

  申报主体要求🍽:与中学有良好合作基础的高校👿、科研院所,申报学科应建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提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项目申报推荐函。

 

  专题二、优质科普作品创制及推广 

  方向1.科技成果类科普图书 

  研究内容🪒:出版并推广科普图书不少于1本,要求图文并茂,围绕图书内容创制延伸科普作品并实施推广。图书及科普作品内容聚焦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关注三大先导产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未来产业(未来智能、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的重要科技成果👩🏿‍⚕️。 

  考核指标: 

1.由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主编,围绕图书展开延伸内容创制及推广,线上推广累计点击量不低于20万人次。 

2.线下举办相关活动不少于6次,其中新书发布会不少于1次👦🏼。在市科委指定地点展示不低于2场。 

3.图书发行量不低于10000册👨🏽‍✈️。 

  执行期限:202561日至2027531日𓀍🤏🏽。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20万元👩🏿‍🏭。拟支持不超过8项。 

  申报主体要求:应满足以下条件, 

1.申报单位为出版机构,并提供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项目申报推荐函👇🏽👨🏻‍🚒。 

2.申报单位需持有申报图书的版权🔸🚭。 

  方向2.科技类网络文学 

  研究内容:科技类现实题材或科幻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创作发表与出版推广。现实题材内容聚焦上海重大科技成果👩‍👧‍👦、科学前沿最新进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科幻题材内容聚焦三大先导产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未来产业(未来智能、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科学事实,科学原理表述准确,兼顾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 

  考核指标: 

1.作品在国内具有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的文学平台发表,初次发表时间不得早于项目执行日。作品总字数不低于15万字✍🏿。 

2.作品公开出版,出版单位为具有图书出版许可证的本市出版社。 

  执行期限🔎:202561日至20275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拟支持不超过4项,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各不超过2项🤶。 

  申报主体要求:应满足以下条件, 

1.在本市注册取得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的法人单位或本市重点网络文学平台🌯,并提供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项目申报推荐函。 

2.作者须与申报单位签订定向创作协议。 

  方向3.上海科技进展全媒体传播 

  研究内容🫅: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结合融合传播形式,集中展示上海在国际前沿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布局、实践与进展,宣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成果。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提升市民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激发青少年科创兴趣和提问意识。内容兼具科学性🧤、新颖性和可读性,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考核指标: 

1.设立具有独立品牌名称与标识(logo)的融媒体栏目👩🏻‍🦽。 

2.品牌栏目每周创制科普作品不少于1篇(部),形式包括图文、短视频或小程序互动等不少于三种。围绕项目主题👨🏼‍🌾,由申报单位主办的线下活动全年不少于10次🍵。 

3.作品除在申报主体的报纸、APP等自有平台设有明确的版面或专区外,还须在其他五种以上第三方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线上推广(网络累计点击量)不少于500万人次。 

4.报道内容聚焦2023年以来,国家和上海科技奖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上海成果,在沪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重点实验室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科技进展。 

  执行期限🧑🏼‍🎄:202561日至20275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拟支持不超过3项。 

  申报主体要求🔘💆🏻: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3年,作品获得过“上海新闻奖”的市级新闻单位👰🏽‍♀️,具备丰富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经验; 

2.运营至少2个关注人数超100万以上的官方互联网账号。

 

2025年度创新生态建设计划“科普与科技传播”项目技术要求.pdf


杏运专业提供:杏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杏运欢迎您。 杏运官网xml地图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