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称/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交通系统工程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及智慧城市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电子邮箱🐢:yangxg@tongji.edu.cn
办公室:
职称/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交通系统工程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及智慧城市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电子邮箱🐢:yangxg@tongji.edu.cn
办公室:
教育背景 博士😏,同济大学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方向👴🏿,1992.09-1996.09✥;(期间🍂:东北师范大学赴日本国留学预备学校学习🤵🏿♂️,1993.09-1994.09;教育部选派,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留学日本京都大学继续攻读交通工学博士学位👩🏼, 1994.09-1996.09) 硕士🫦,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1985.03-1988.09 本科,同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1978.09-1982.07 工作经历 同济大学路桥工程系交通工程研究室助教,1982.07-1987.12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交通工程研究室讲师🏥,1988.01-1993.12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交通工程研究室副教授,1994.01-1999.06 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主任,1997.01-至今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杏运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副主任🧔🏻♀️,1998.01-2000.03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杏运道路与交通工程系教授、博导,1999.06-2000.03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杏运交通工程系主任,2000.03-2014.11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杏运 教授🪗,2000.03-至今 杏运 特聘教授,2024.10-至今 |
正在主持项目 2019.03-2021.12 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车辆协同环境下车辆群体智能控制理论与测试验证”项目第三课题(编号2018YEB 1600603)“混合交通群体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理论方法研究” 2018.01-202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1773293)“多模式车辆交通流多交叉口协同控制理论与实验研究”等🧑🏿🚀👼🏿。 主持完成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及面上项目(4项)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目标导向及探索导向项目(3项) 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课题(2项)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化基金项目(1项) 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发表论文300余篇 建立了📨:(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与管理理论和系统👶🏼;(2)交通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3)公共汽车交通优先及其服务和绩效智能化管理系统理论与技术👏;(4)基于智能终端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
主讲课程 同济大学教学名师🙃,主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上海市精品课程及慕克(MOOCs)课程《交通设计》、上海市精品课程《交通工程学》、《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等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已培养博士47人👨🏿🍳、硕士80人🤾♂️、博士后5人 |
兼任教育部高等院校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公安部🤒、中央文明办、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专家组专家 住建部城市交通专家组成员👶🏽、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资深委员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专家委员会道路交通优化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交通委科技委交通工程(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 苏州大学讲座讲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长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兼职教授👩🏼🦱,多省市的城市交通顾问 学术任职 “The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Transport Network Reliability”国际会议委员会委员、《交通信息与安全》编委会主任🔦、《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学报》💁🏽、《中国公路学报》等多个学报编委 |
科研获奖 主持完成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高技术研究计划(86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和重大应用研究计划等所形成的成果,分获国家公安部、上海市、四川省🚊🥢、华夏科技进步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及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10余项 教学获奖 主编著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交通设计》,主参与共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得上海市育才奖 人才计划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交通运输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上海市领军人才等 |